全長1公里的街區,安排3個小時的各式街頭演出,用2個專案執行人力及1個實習生,會有什麼成果?

22791926_1988086431458306_4157165761544129732_o.jpg

22883879_10155465151948551_1294067130_o.jpg

22894706_1499875876759110_1727982341_n.jpg

其實主要是老天爺賞臉,給了好天氣,才有足夠的人潮。但天命以外的人事,也做了不少。

事情還是要從起頭開始講,因朋友的關係,接下了2017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戶外才華市集」的籌備工作。當初在談這個案子時,朋友的期待是在大稻埕安排各類街頭演出,就像亞維儂藝術節那樣。專案的限制是:這個民間自主舉辦的藝術節沒有足夠的專職人力、也沒有錢。我後來另找了彥萱,再加上9月進來了1位實習生可欣,就啟動了。

一、規劃的核心概念:在地、人情味

最早在思考的事情是:「去哪裡找團隊?」

真的要找街頭藝人嗎?那就得按街頭藝人的規矩來談。但藝術節沒有那麼多資源邀藝人。更重要是,我們不想單純找一塊空地讓團隊來演出,演完拍拍屁股就走也沒什麼意思。藝術節資源雖不夠,卻也有優勢,一是大稻埕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氛圍,容易爭取認同。二是在地店家老闆都有鮮明的經營理念。三是藝術節有深入的社區關係。所以最後決定招募表演團隊時,以「喜歡大稻埕」為前提,當他們在認同大稻埕的基礎上前來,就願意撥時間讓藝術節引介團隊到店家,發揮社區優勢。團隊在過程中也能理解店家的理念,創造出在地的表演。如反面穿舞蹈劇場替阿嬤家咖啡所設計的節目,就完全超出我們原先的想像。

另一方面,在認同的基礎上一起工作,比較能夠降低團隊對我們的期待。因人力不足,我們很早就放棄扮演技術支援的角色,讓團隊自行處理演出的相關設備。我們只能成為團隊跟店家的媒合平台,核心工作是確保團隊跟店家的配合事項,能夠被有效執行。比如團隊需要休息室、桌椅、插座、延長線等,讓這些由店家協助的事項,在演出當天真的出現在團隊面前。不過出乎意料的是,許多店家非常幫忙,如內衣品牌Lovely的老闆,聽到我們說活動這幾天要放三角錐以清出表演空間。她都自主地把自己的車移進店門口的停車位,確保隔天的表演團隊有足夠的空間演出,完全省下我們的人力XD

當然,選擇這個角度做招募的風險是:報名不足。演出品質不一。表演類別重複。

關於報名不足的狀況的確發生,第一輪的報名人數僅13名,距離目標30組不到一半。後來取得台北市街頭藝人名單,以及朋友的引薦,最後爭取到21組團隊參與。另外在招募辦法中,我們並不審查節目內容,填完有點麻煩的報名表其實就符合「喜歡大稻埕」的標準,的確無法掌握演出品質。相對應的做法是要求表演團隊將演出時間濃縮至5-10分鐘,引導經驗較少的表演者專心準備。重複類別的表演團隊則安排到不同街區,沖淡觀眾的印象。

二、觀眾觀看的原則:簡單

如何讓觀眾觀看?仔細觀察這次觀眾的反應,大體上有兩個心得

第一是觀賞的動線規劃必須簡單:從面調整為線,而逆勢應改為順勢。

原本規劃迪化街及周邊小巷弄都安排演出,後來發現區域太廣,跟觀眾溝通及志工人力成本會大幅提高,便鎖定迪化街沿線的店家,讓觀眾動線限縮在一條街上。表演空間設定在騎樓或延伸出去的空地。只要路過就能看到。後來有些團隊希望能在店裡面的空間,我們也同意了。但實際活動後,發現沿街的團隊觀看的人數較多。其實觀眾無法記太多事情,請他拿著地圖去找表演場地及團隊是不可能的,宣傳活動的重點只跟觀眾溝通一件事:「沿著迪化街走」。

但我還是想的太複雜,原先設計北街演出結束的時間17:00、中街17:30、南街18:00,目的是希望所有的觀眾最後聚集在南街腹地較大的永樂廣場,欣賞重點團隊的ENDING演出。不過過往人潮的習慣就是由南往北,活動當天大家也就是這樣走,引導觀眾沿迪化街「由北往南」的嘗試失敗。我才理解活動設計不該逆勢而為,順勢將人潮引過民生西路,往北延伸才是正確思考。

第二是觀眾引導不仰賴宣傳品,仰賴面對面的溝通。原先考慮活動現場要不要印地圖發放,後來決定不要。其實是希望引導觀眾有問題直接問現場穿制服的志工或工作人員。這基本上也回應活動的核心概念:人情味。有問題,直接問,這裡的人會幫助你。這點跟我對大稻埕的感受很一致,其實也希望觀眾能感受到。參與藝術節的志工在短短的說明會中就掌握住這個原則,後來的確也沒有觀眾抱怨資訊不足等問題。也讓我慶幸決定無誤。

總結一下,讓觀眾不需要預先做太多功課,只需要知道「當天下午15:00-18:00,沿迪化街走」就可以看演出,盡可能簡化動線及資訊蒐集的方式,對這類戶外演出是有好處的。

三、利害關係人的溝通

其實這個過程很讓我反省,我們是否太自以為是?你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覺得好。不過與社區溝通並弭平其中的矛盾,也超出我的能力範圍了。先略過不提。

最後還是想提一下兩個優秀的同事,第一位是杜彥萱(yenhsuandu@gmail.com),是這次活動負責團隊與店家媒合的部份,以及其他我因任性不想做的事情XD。雖然我們從表坊時期就一起工作,但她現在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個性謹慎仔細,且非常為藝術家著想。她有執行製作的經驗,但真正的興趣在技術工作上。曾擔任過執行製作、導演助理(熟劇本、及各式表格)、舞台組跟音效執行(會用QLab),未來如果有技術相關的case,可以跟她聯繫。

另一位是實習生張可欣(horyantiffany@gmail.com),是世新大學的學生,大四,雖然9月份才開始以藝術節實習生的身分跟我們工作,不過進入狀況的速度很快,聰明,熟悉雲端工具,協助我們整理團隊的所有聯繫及技術需求資料。志工說明會前一天,因為我忙,在我沒有交代任何細節工作的狀況下,她已經靠自己的邏輯,整理出應該跟志工溝通的相關表單。我開工作會只需要簡單review一下即可。她成長的速度讓我意外。不確定被我們這樣折磨後她有沒有興趣幹這行?但她很有做執行製作的潛力。

雖然有這兩位在,不過這個活動還是仰賴許多人的善意,包括店家、志工及藝術節團隊的其他夥伴。這是我覺得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很珍貴的無形資產,也希望他們未來能愈來愈順利。

22882522_10208742589236860_1329490439_o.jpg

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參與活動的「小野狂花」特別安排了一段用「望春風」做配樂的佛朗明哥舞蹈,而做著輪椅的爺爺笑咪咪地在人群中看完了整首演出。

arrow
arrow

    gaarder7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