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劇場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負責團的校園推廣。因我自己過去業餘的經驗,加上所屬團隊觀眾的平均年齡在30-40歲左右,很理所當然地把高中跟大學作為推廣的目標。做了三年,很有趣,也摸索出一些經驗,未來若有朋友也接手類似的職務,可以先確認以下事情再設計你的推廣方案。

最容易被誤會的是「推廣」跟「行銷」混在一起。所以先搞清楚你的老闆到底要你:「賣票還是推廣?」如果是前者,那麼老闆要的是因推廣活動所帶來直接的票房收益,為賣票設計的推廣必須輕薄短小:意味只要場子夠大,場地沒設備、經費跟行政人力也要都可以做。但對我而言這屬行銷,非推廣了。

推廣工作的目的在於跟大眾溝通劇團的價值觀,像果陀做的「活化歷史」計畫,意味著他們看到老年人及其深厚生命經驗的價值。優人神鼓做的彰監鼓藝傳承計畫,代表他們相信人的本質都是善的。團隊的推廣計畫代表他們相信的價值,這個價值,也反映在作品中。從這個角度來設計不同的推廣產品,是推廣工作的樂趣所在,也比較容易找出跟別團的差異,一樣都是校園推廣演出,但你不會只甘於演出而已。

高中、大學的推廣市場到底有多大?

校園推廣的形式按費用多寡排序為講座(3萬以內)、工作坊(10萬以內)、演出(40萬以內)及駐校(100萬以內),費用是我自己劃分的產品級距,方便我依據學校的狀況做業務洽談。從市場需求來說,我自己的經驗是講座20場/年,工作坊30堂/年,邀請演出的場次約20場/年,採購費用約在20萬-35萬/場。若售價更低或許可爭取更多場次。若要爭取更高的費用,需說服學校把案子再拉高一個層級。至於駐校一年頂多1次。採購的決定權大多在各校藝術中心或通識教育中心,每年編列固定的預算。若學校承辦人員反映經費不夠,他是說真的(承辦人的優先目標是活動按進度完成,因省錢而拖延期程不會是他們的選項)。所以針對學校不同的狀況,要提供不同的產品。

所謂不同的狀況該如何細分?根據學校經費多寡及承辦人熱情與否,可將學校分成四類:

 

文件1.jpg

屬企劃型的學校不喜歡重複的東西,想挑戰過去沒有人做過的事情。所以企劃的完整性跟創意很重要,可優先提駐校企劃或演出,溝通討論也以「學生需要」的角度來切入。屬關係型的學校的熱情會讓人感動,雖經費不足,但承辦人會自行調動資源想辦法完成。可先以講座或工作坊的提案為主,建立長期的關係。未來他有經費,第一時間就會通知你。若沒有,他們通常也樂意協助節目宣傳、募集志工等。自動型的承辦人通常是因某種不得已而承接這項業務,所以盡可能減少「接觸」點,少打電話煩他,就是幫助他。我通常把聯繫點定在場勘、議價、進場前,每一次聯繫會有清楚的待確認check list。協助他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內部溝通。至於無能為力型的,就不要花時間溝通了。

活動現場的執行重點,除了活動本身品質得把關之外,最重要是傳達為什麼我們想做這件事情?無論是請講師開場帶到、或印在演出節目單裡,讓現場的觀眾識別劇團的品牌是最重要的。其他跟業務相關的績效指標則是粉絲專頁的按讚數、觀眾資料登錄筆數、加入志工或會員的人數。如工作坊結束時,可以宣布工作坊相關照片都會上傳到劇團的粉專,大家可以去那邊下載。若學員對該篇貼文按讚,可順勢邀請他們按粉絲專頁的讚;如演出的節目單使用電子版,觀眾若想閱讀,需連到網站填寫資料後下載。這些都可以作為年度結算時推廣工作的績效。但最核心的績效還是如何透過媒體傳遞劇團執行推廣工作背後所代表的價值。

推廣工作在劇團永遠不會是擁有資源的單位,通常是一位成員身兼業務開發、產品開發、活動宣傳、執行製作跟票務。非常辛苦,有機會再分享怎麼切分這些工作內容,技巧性地請合作單位協助,減輕自己工作壓力。但這份工作的樂趣在於你會第一時間觀察到學生因接觸表演藝術所帶來的改變,每次那一瞬間出現時,永遠可以激勵我繼續往前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aarder7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